黔东南州黎平县以“弘扬安全文化,推动安全发展”为主题,立足侗家特色融文化、聚焦行业重点建阵地、抓实村站建设固底板,整合各类宣传资源,将安全文化建设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有机融合,用侗歌唱响安全之歌,用群众喜闻乐见民族文化元素多形式传播安全理念、普及安全知识、打造安全文化品牌。
立足侗家特色唱“安全之歌”
黎平县侗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71%,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,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,素有“侗乡之窗”、“曙光之城”、侗族大歌之乡、鼓楼之乡等美称。侗寨主要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,因而火灾隐患、用电安全、防汛防雹等安全隐患突出。为切实增强侗乡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,黎平县结合当地特色,将各类安全知识编成侗戏、侗歌,通过动员干部职工、侗歌侗戏传承人、民间艺术家及业余爱好者参与编排安全文化宣传侗歌侗戏,并组织侗歌队、侗文化专业表演团队、民间艺术家等在景区景点、城区广场、村寨鼓楼等场所现场表演,同时与文广部门“电影下乡”活动相结合进行巡回演出,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、进农村、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家庭,用群众易于接受、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。目前,通过县、乡、村三级应急广播发布安全信息799条、播放15152次,创造安全文化宣传作品9个,创作安全生产侗歌121支、侗戏58部,开展安全文化专题巡演25场次。
聚焦行业重点建“十大阵地”
黎平县抢抓创建“省级安全文化示范县”机遇,用好省级专项资金,以点带面、辐射带动,精心打造十类安全文化宣传阵地,增强安全文化宣传的普及性、趣味性和互动性。以黎平电视台为依托创建融媒体宣传阵地,创作发布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安全文化宣传作品;以翘街景区坚强社区为示范点创建红色文化宣传阵地,宣传地方史料记载的安全文化和具有黎平特色的安全文化;以双江镇黄岗村为示范点创建传统村落安全阵地,宣传传统村落和木质连片村寨民族民俗安全文化、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建设和工作成效;以肇兴侗寨景区为示范点创建景区景点宣传阵地,宣传侗族安全文化的历史厚重和脉络、旅游景区景点的应急救援力量建设、旅游旺季安全防范措施和工作成效;以干凉亭社区为示范点创建社区安全宣传阵地,宣传社区网格化建设、特殊人群和重点群体安全管控措施及工作成效;以黎平县华新建材水泥厂为示范点创建企业安全宣传阵地,宣传企业“双控”系统使用和“三张清单”建设使用情况;以城关一小为示范点创建校园安全宣传阵地,宣传校园安全文化,学生防溺水、交通安全、用火用电安全知识等,定期组织开展地震、火灾应急演练;以孟彦镇为示范点创建交通安全宣传阵地,宣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范措施,道路交通典型事故警示教育案例等,展示“红白喜事打招呼”、道路交通安全劝导、“赶集日”安全宣传、摩托车专项整治和成效;以黎平县维也纳国际酒店为示范点创建消防安全宣传阵地,宣传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防范措施,高层建筑火灾逃生自救知识等。
抓实村站建设固“基层底板”
在抓好安全文化创建的同时,黎平县不断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,按照州级乡村应急能力提升建设工作要求,推动全县各乡镇(街道)整合基层安监站、消防工作站、减灾办等资源力量,设立应急管理站,履行安全综合监管、防灾减灾、救援调度等应急工作职责,在全县各乡镇(街道)进一步建实“一办一站两中心”(应急办、应急救援站、救援指挥中心、物资储备中心),在村(社区)进一步建实“一站一库一队伍”(应急管理服务站、应急物资储备库、应急救援队伍),实现村村都有侗族安全文化宣传队伍或文化长廊,保障有3至5名干部从事应急工作,确保日常工作有人抓、有人管。同时,黎平县按照乡村应急能力提升标准化建设要求,今年以德凤街道干凉亭社区、坚强社区为标准化建设试点,全面将侗族文化与安全文化建设相融合,以点带面形成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示范带动效应,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基层治理、基础支撑和基本保障水平,实现了风险预防管理、隐患闭环整治、事故先期处置。黎平县通过夯实基层基础,打通应急管理工作“最后一公里”,今年来,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实现“双降”,没有发生一起较大以上事故灾害,应急基层基础能力、防范风险能力、共建共治能力显著提升。